对很多人来说,食物是解决一切情绪问题的办法。累了吃点巧克力;沮丧时吃点蛋糕;郁闷难过时来块披萨。其实这并非人们真的饥饿,但这种想吃东西的欲望就是难以克服。很遗憾的是,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偶尔沉溺于美食并不是种罪过,但若你经常暴饮暴食,就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这一举动也并不是改善负面情绪的好办法,人们应该正确理性对待负面情绪。健康与饮食心理学教练梅尔?威尔斯指出,解决情绪化暴食问题的关键是要想想除了食物之外真正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威尔斯指出,对于有节食习惯的人,忽视饥饿感,或分散对饥饿感的注意力,从而赶走食欲是件明智之举;但如果人们无法做到这些,则应该学会接受,尊重,并仔细审视自己的感受。当你做到了这些,你就不会再是食欲的奴隶,反而会帮助你、引导你面对真实的自己,过上一种由目的驱动的生活。
情绪化食欲和真正的饥饿不同。情绪化食欲是一种突然产生的强烈的立即吃东西的欲望,会产生恐慌和急迫的情绪。如果人们能冷静下来,10-15分钟之后这种情绪就会过去,这时你是在用头脑而不是胃思考。真正的饥饿是你的胃经过几个小时后逐渐产生的感受,这种感觉不会有急迫感,也不会让人恐慌,你有时间想清楚什么可以来满足你的身体需求。对很多人而言,当感到孤独沮丧,被拒绝或者紧张压力,会不自觉地选择吃东西来对抗这种情绪。
威尔斯承认食物会让人产生舒适和被爱的感觉,人们常常用食物来试图麻痹那些负面情绪,但这种麻痹只是暂时性的。何不试试停下来,认真对待自己的情绪,诚恳地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究竟想要试图摆脱什么情绪?办法就是停下来,舒缓呼吸,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怎么样?就这么简单,你需要定义自己的感受,不是去翻饼干盒,而是理性对待自己的情绪。
当然,下一个要克服的情况就是,当你已经饱腹,需要防止将零食或者餐点变成不必要的暴饮暴食。当自己疲劳或感到压力时,最好的办法是关爱自己的身体----做做瑜伽,冥想或简单的深呼吸、散步,关掉手机或者读一本书。偶尔的沉浸在美食中的确无妨,但不能放纵自己经常性的大吃大喝,把控住频率,不要让它经常发生即可。
威尔斯说,学会多多审视和关照自己,注意自己的情绪,真正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要向自己的身体发出这样的信号:我在这里,我在聆听,我愿意配合你。而不是用过多的食物来掩盖这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