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女生天生数学就比较不好。如果只看文理班的性别比例,好像是这样,但我认为这个论述有待商榷至少,说起减肥时,女孩子们总是可以展现出惊人的卡路里计算能力:
1公斤的脂肪约含7700千卡的热量,走路1千米消耗约62千卡,124千米才能瘦1公斤。台北地铁总长115千米,也就是说,就算你从淡水站一路走,连支线新北投站也不放过地绕遍了整个台北地铁,也还不够减脂1公斤!
坊间最常听到的数学减肥法,便是根据刚刚的7700千卡/公斤为基准计算的。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增加运动量和少吃东西,来降低总热量摄取。假如每天散步1.5小时,以人的平均走速5.2千米/小时来算,一周就可以减少3385千卡;再搭配每天减少热量摄取616千卡,那么只需严格执行“每天散步到4千米外点麦当劳不吃大包薯条”的策略,一周就可以减重一公斤。
听起来虽然有点慢,但还可以接受,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个减肥方法隐含了数学中“近似”的观念。
第一个近似是假设一套减肥策略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效果。
事实上,每个人的代谢速率不一样,有些人走1小时会消耗比较多的热量,有些人则会比较少。如果将不同人的体质简化成同样的标准,那么在执行同样的减肥策略时,有人成效就会比较好,有人就会比较差。
好消息是,通常胖的人效果比较好,因为胖子走路会消耗比较多热量,倒不一定是因为都那么胖了所以进行减肥会格外认真。
第二个近似则是假设人们在持续使用一套减肥策略时,可以一直达到同样的效果。
比如1周瘦1公斤,那么1个月就瘦4公斤,但问题是,个人体质会跟着体重、跟着生活习惯自动调整,因此实际状况是,执行同样的减肥策略,几个月后效果将会越来越差。
好比你是每天吃一个肯德基全家桶的80公斤小胖子,减少热量摄取616千卡,散步1.5小时。你认为每天从九块鸡,变成边走边吃六块鸡(减少882千卡),这样坚持半年你就会变成80-52/2=54公斤的瘦子吗?!
当饮食习惯调整一阵子后,你的热量摄取基准点会降低,如果想再减肥,就得依据新的饮食习惯再下调你的热量摄取。
用数学的话来说,减肥策略造成的体重减少并非线性,而是一个开口向上的凸函数,体重的减少会随着时间而趋缓,时间对体重的负斜率会逐渐变大,最后趋近于0。